-
梁漱溟的哲學志趣,只是“民哲”?
在這一統緒中,非獨梁漱溟,而且康有為、廖平、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等等在中國的土地上頑強地生長出來,同時對西學懷有整體判斷意圖的學人,都是值得敬重、研究和繼承的。中國學術復興的契機,必然是對西學的整體判斷和揚棄,而非以西學為正果的什么“預流”。[全文]
-
學好西學才能學好國學,否則只是海外漢學的仆從
這個時代的學生應該有平視中西的視野、貫通中西的抱負?,F代的專業壁壘困不住《論語》等古代經典。學好西學才能學好國學,否則對中國學術的解釋工作,無非就是找國學材料去充實那些或時髦或過時的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框架,做海外漢學的仆從。 [全文]
-
康有為:看透了十九世紀,卻走不進二十世紀
康有為之正確,在于看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從未有人那樣清楚地看到整個十九世紀??涤袨榈氖?,在于他只看到十九世紀的表征,沒有看到其原理性矛盾,沒有看到十九世紀因此必然解體;在于他依靠十九世紀對付十九世紀,無力解釋舊世界體系的崩潰與新世界體系的產生。[全文]
-
儒家引導中國崛起?
現在我特別擔心儒家復興走到第三階段,被沖昏頭腦。非常簡單粗暴的解釋、非常美麗但是激進的訴求只能把儒家耽誤掉。我希望這個政治的階段趕緊過去,回到第二次學院階段上,先好好地為往圣繼絕學,先別著急為生民立命。[全文]
-
國家不需要向教授交作業證明正當性
新文化運動當年對傳統的否定有多徹底,今天的“儒生”對新文化運動的否定就有多徹底。這樣的“儒生”其實是新文化運動的“鏡像”甚至孽種。它比新文化運動的正統傳人更象新文化運動。因為它憎恨父親對祖父的憎恨,所以一樣是憎父者,更像父親,而非祖父。[全文]
-
《論語·八佾》選講
今天我們開始講《論語》。先講一下《論語》的背景,再檢討一下對此書的閱讀方式。[全文]
-
政治哲學與中國-中國人問題
《中道之國:政治·哲學論集》引論。[全文]
-
從兩個三十年到三個三十年
近年來,國內的五四運動研究表現出不同的方向。保守主義傾向繼續發酵,對五四運動的否定從部分轉到了整體。但某些魯莽的保守派忽略了,人民共和國是中國革命的產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也影響了對待共和國的態度。五四運動是上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是不折不扣的共和國基石之一。[全文]
-
我們現在如何做一個中國人
本文為2008年4月28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丁耘講座實錄,題為“我們現在怎么做中國人——中西文明中的經、史問題”。[全文]
-
矛盾論與政治哲學
毛澤東屬于雙重譜系,既同馬恩列斯排在一起,也與中國近代康有為、嚴復、孫中山等探索者同列。毛澤東可以被同時視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人民國家的國父。這是一個矛盾。只看到這個矛盾的一個方面,并據之對毛澤東發表欣厭趨避種種意見的,不可謂真了解毛澤東,亦不可謂真了解當代中國。因為這個矛盾不僅屬于毛澤東思想,更重要的是,它還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文]
-
毛澤東是國父還是革命導師?
毛澤東既同馬恩列斯排在一起,也與中國近代康有為、嚴復、孫中山等探索者同列,可以被同時視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人民國家的國父。這是一個矛盾。只看到這個矛盾的一個方面,并據之對毛澤東發表欣厭趨避種種意見的,不可謂真了解毛澤東,亦不可謂真了解當代中國。因為這個矛盾不僅屬于毛澤東思想,更重要的是,它還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文]
-
生生與造作——論哲學在中國思想中重新開始的可能性
是否存在著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哲學”,這是近十年前在中國學界引起熱烈爭辯的論題。在根本上,這個問題既取決于對中國傳統的思想的理解與謀劃,也取決于如何看待“哲學”自身。在某種處境下,后一方面也許更為重要。我們應在哲學思潮不斷興衰的歷史中,找到那個通常據以判決中國思想的哲學觀,并將之變成追問的對象。[全文]
-
希望2049年的中國有盛世之象
“我希望2049年的中國,能在它古今中西的所有精神財富之上,締造出一個人類輝煌的時代?!睂?049年的中國,復旦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丁耘充滿期待,但這也是一種謹慎的期待。他期待,新中國一百年,能有漢唐氣象。在他看來,漢代實際上解決了中國內部的古今問題,唐代則比較好地處理了中西問題。而古今中西問題也是當代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全文]
-
丁耘:大陸新儒家與儒家社會主義
繼承第一代儒家的遺產,首先是進入以下三方面所構成的完整的問題視野。即中外文明的消長之勢、儒家傳統乃至中華文明傳統之再理解與現代社會主義中國之命運。這三方面缺一不可。尤其不能脫離現代國家與中外關系闡述儒家傳統。而進入這個問題視野的最好線索,莫過于重新發動毛澤東、梁漱溟與熊十力辯論的核心話題:家庭、團體與國家的關系曾經是怎么樣的?又應當是怎么樣的?在這樣的思考進程中,儒家的命運同社會主義的命運將難以逆料地糾纏在一起。 [全文]
-
斗爭、和諧與中道——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
在哲學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第一期的“斗爭”觀無非更為強調變化,第二期的“和諧”觀無非更為強調常住。則第三期的哲學基礎必然是作為“斗爭”與“和諧”兩端統一的更高概念——中道。這也正是中國之為“中”國的最高涵義。[全文]
-
孔夫子與天安門廣場的政治地理學
在新中國的心臟地帶出現了舊中國圣人的雕像,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