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沖突的大背景是全球轉型,中國何不更主動地發揮影響?
俄烏沖突發生在當下全球轉型的復雜背景下,而且全球轉型的未來很可能取決于中國人承擔更大的歷史責任,中國為什么不能在全球轉型的過程中,在俄烏沖突這一場關鍵爭端中更主動、更有意識地發揮我們的影響呢?[全文]
-
大交易、大懸空、大陷阱或大轉型,烏克蘭危機的出路在何方?
烏克蘭危機并非是一場簡單的地區危機,而是當代信息社會條件之下,包含著國家政治建構、民族文化認同、區域與全球治理模式、大國間相互關系等各個方面的一場綜合性危機??梢哉J為,這是當前全球總體性危機的一次重要預演。[全文]
-
歐美是否承諾過北約不東擴?來自親歷者的佐證
在1989-1990年的這段時間中,美德官方代表曾公開表示過北約不再東擴的意見,以換取俄羅斯為“德國統一”開綠燈。而當時這一表態,顯然換取到了蘇聯對于德國統一進程的支持。然而,蘇聯錯失了更好的機會,德國統一的故事也并未在1990年2月結束。[全文]
-
蘇聯解體30年,大國俄羅斯的世界構想是什么?
“很多國家之所以傾向俄羅斯,主要是因為不想在美國的逼迫下,在中美這兩個21世紀上半葉超級大國之間做選擇,它們在俄羅斯身上看到了‘仲裁平衡者’的角色。俄羅斯盡管未強大到可以稱霸,但被視為第三個選項,它足以讓許多國家逃避其他國家的霸權?!?a href="/FengShaoLei/2021_12_24_619655.shtml">[全文]
-
中共、蘇共和國民黨都有列寧主義傳統,為何境遇大不同
2000年,記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剛結束時,我曾向香港大學老校長王賡武先生請教,王先生說,中共、蘇共、到了臺灣的中國國民黨,當年都是有列寧主義傳統的百年老黨,但為何境遇大不一樣,令人深思。[全文]
-
美軍撤離阿富汗后,俄羅斯想如何重構歐亞秩序?
很難說美國曾有整合歐亞大陸的野心,能力恐怕達不到。希拉里任國務卿時,曾在2011年推動過美國版“新絲綢之路”。與中國的絲路計劃相比,美國前期準備非常倉促,主要是為阿富汗撤軍提供一套正面政策話語,這導致美方沒有很好評估政治背后的經濟利益。[全文]
-
從冰點回擺,美俄關系的擺幅會有多大?
即便美俄立場差異懸殊,但“個人間的接觸”似乎已經啟動。從一個較長時段來觀察,美俄關系能否擺脫從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乃至普京時期先揚后抑的周期性怪圈,包括新世紀以來歷屆美國總統能否跳出現實“重啟”對俄關系、但總是落入低迷的舊套路,這還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全文]
-
俄羅斯究竟屬于“西方”還是“東方”?
由于中美俄乃是當今世界最能獨立自主實行外交決策的三個大國,因此三方關系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未來世界事務的走向。同時,兩者之間有著緊密互動,一組關系的和諧或波動會影響另一組。[全文]
-
俄羅斯究竟是不是冷戰“失敗者”?
在俄羅斯被“降格”為“地區國家”的問題上,各方認知有很大差距。當2020年俄羅斯周邊的歐亞地區出現動蕩時,有輿論認為俄羅斯主導的歐亞原蘇聯區域模式已經“終結”。但同時,人們卻又看到俄羅斯在東亞、北極、拉美和中東等世界各地的全面伸展。[全文]
-
中俄關系不結盟和不封頂,這兩種說法并不對立
中俄關系一向主張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者,但最近兩年普京提過幾次,中俄現在不結盟,但今后可以發揮想象力。中方也有了新的表述,中俄伙伴關系不封頂,意思是伙伴關系還有很大彈性。發掘中俄合作的內生動力,不是為了跟美國對著干,而是中俄關系本身的發展水平還很有限。[全文]
-
現在還是“暴風雨前夜”,2024或是重要節點
鑒于拜登以78歲高齡勝選,2024年美國大選才可能是一場真正決定美國未來較長時段走向的決戰。俄羅斯將以2024年為界,完成12項國家項目建設;普京總統的第四任期也于2024年到期。2024年臺灣地區選舉,也將是衡量中美競合態勢的一個標尺。[全文]
-
普京執政20年,俄羅斯“向西轉”還是“向東轉”?
“新思想”展示當代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取向:一是既不會重演倒向西方,更不會重回蘇聯時代;二是尊重傳統、發展經濟、關注穩定和人民福利;三是維護主權與既定勢力范圍、有節制并有選擇地對外拓展、抵抗任何形式的霸權;四是強調中俄合作的重要性,但不在中美之間選邊。[全文]
-
我們正經歷的,是世界秩序過渡期的一場綜合性全面危機
世界秩序變化過程中,一方面有新興力量跟傳統工業國家之間的博弈,另一方面世界多極化趨勢還受到許多結構特征的影響。很以往很不一樣的是,當今世界受多重網絡和鏈接的制約。這種權力結構,既不是上世紀90年代初“新羅馬帝國”的同心圓,也不是冷戰時期的兩極對抗。[全文]
-
解讀俄“瓦爾代”報告:中美走向對抗,還是回到聯合國?
若幾十年后再來回顧今天這段歷史,也許史家會說,一定程度上,中美關系是隨形勢發展而一步步陷于“被對抗”態勢之下?;氐铰摵蠂?,遠不意味著歷史的重演,而是因時而異,推進制度與秩序創新。凡能夠長期存在、對跨國家、跨文明、跨地區事務起穩定作用的國際秩序,都是以多元、多樣、多極力量為基礎的合作共處的產物。[全文]
-
解決經濟難題與四年后政治目標掛鉤,這是普京的巧妙安排
普京本人也知道要改革當前這種經濟結構,但我也聽他親口說過一句話,至少10年內,能源經濟不能輕易改革。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可見普京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慎重,甚至我覺得盡管政府改組,但是普京及其團隊,特別針對某些方面的立場還是很堅定的。[全文]
-
突破西方話語圍堵,中俄該如何聯手
幾百年來曾經一直是推動西方發展和進步的基本結構性因素出現逆轉:民主遭遇了民粹的挑戰;開放受到了難民潮的沖擊;西方賴以發展的實證主義傳統出現了“后真相”“后事實”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搗亂,乃至于出現“以撒謊、造謠、欺騙為榮耀”的無恥之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