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軍評:俄羅斯能從朝鮮獲得什么?
外界普遍認為俄朝在能源、武器裝備供應等領域展開合作已是大勢所趨,但兩國合作將以多快的速度啟動,朝鮮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對俄烏沖突產生何種影響,而朝鮮又能從俄羅斯獲得什么,仍需拭目以待。[全文]
-
一周軍評:“密制”30年的巡航導彈,做不醒的源頭打擊夢
作為臺軍“非對稱戰力”里事關“源頭打擊”為數不多的幾根救命稻草,臺媒、臺當局圍繞著“雄2E”導彈頌歌起舞、乃至祭祀求雨,自然是不難理解的情況了。[全文]
-
中國海軍、陸軍、空軍、火箭軍的世界排名怎么樣?
有人曾這樣形容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告訴美軍,什么是鋼鐵意志,美軍告訴志愿軍,什么是鋼鐵工業,兩邊都被對方震撼了。[全文]
-
一周軍評:兩場兵推,揭示“臺獨”不愿面對的現實
這場事關臺海的兵推究竟推演了什么呢?從日方公布的情況來看,更像是一個“城門失火,池魚應該蒸著吃還是烤著吃”的故事。[全文]
-
一周軍評:俄烏戰場內外的動與不動
雖然瓦格納的這場羅斯托夫-莫斯科“折返跑”看似行為藝術,但其首先是俄軍在這場戰爭中動用雇傭軍進行高強度作戰這種“飲鴆止渴”行為的必然副作用。而在這輪折返跑的“快速發作”之后,其慢性的消極影響注定會在俄羅斯日后的政治和軍事中逐漸顯現。[全文]
-
一周軍評:“別爾哥羅德共和國”的煙霧彈能遮住巴赫穆特的失敗嗎?
而當公眾在不到48小時內發現這場所謂的“攻入俄國”的大新聞規模和效果極為有限,對“別爾哥羅德”的熱情也迅速消散之時,曾經讓烏克蘭方面臉面無光的“巴赫穆特”也沒有那么多人提及了。[全文]
-
一周軍評:美韓對朝“核加碼”,誰威懾了誰?
說到底,無論什么時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都沒有進入別國港口??康谋匾?,凡是要以這種形式出現進行的所謂威懾,多多少少都帶有很強的形式主義特色。[全文]
-
一周軍評:空射高超項目失敗,美國高超還有戲嗎?
正是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媒體執著“尋找對手”的心態促成了這一概念的成型,并且多少有些自作自受地發現了本國在這一特殊定義下的領域中存在的許多短板和落后地位。[全文]
-
一周軍評:預警機的短板,影響了整個俄羅斯空軍
俄羅斯此前廣泛宣傳的俄軍下一代預警機A-100,雖然研制合同早在2006年就已經簽訂,2017年技術驗證機就已首飛,但直到2022年2月,俄羅斯媒體剛剛興高采烈地報道了A-100預警機原型機“首次在飛行中打開了雷達”。[全文]
-
一周軍評:炒作氣球,是美國在以己度人
盡管當代無人空飄氣球的控制系統技術水平要遠優于二戰或冷戰初期,但“靠天吃飯”的空飄氣球在偵察的關鍵問題路徑設定上仍很難有太大長進。認為中國會為了一些可替代情報耗費巨資進行氣球偵察活動,這無疑是過分低估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和決策科學程度。[全文]
-
一周軍評:中國航母的跨年遠航
對于眼下的對手而言,一個航母編隊可能還只是西太平洋上偶爾出現的小麻煩,而當這一數字繼續增長之后,接二連三的??砧F拳也會成為對手眼里的新麻煩。[全文]
-
一周軍評:陸航下一代載具,路在何方?
美國陸軍選定貝爾V-280型偏轉旋翼機作為下一代的通用運輸乃至武裝直升機。作為當代美、歐、中、俄都在激烈競爭的領域,美軍在產品和技術上邁出的這一步無疑有著先行意義。同時,隨著日、英、意簽署了開發下一代戰機的聯合研發協議,五代機研制的國際競賽也愈發熱鬧。[全文]
-
一周軍評:珠海航展蓄勢待發,有何亮點?
本周,作為一件軍事上的大事,即將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也就是珠海航展在籌備中的動態無疑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全文]
-
一周軍評:鍛造雄師向復興
回首中國軍隊的這十年,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我國在軍隊建設上所取得的的成就,也能更好地明晰未來中國軍隊的發展方向。[全文]
-
一周軍評:反攻后,烏軍的“政治得分”
隨著俄軍在哈爾科夫方向上的大規模后撤,烏軍取得了開戰以來在“奪回失地”領域最大的進展,而對于俄羅斯方面,“何時結束戰場”和“如何結束戰爭”則成了看起來比之前更大的難題。與此同時,美國售臺的“重點裝備”——首輛M1A2坦克非官方地亮相也引發了關注。[全文]
-
一周軍評:美方撕破戰略互信后,我必反制出一個新常態
相比軍事行動,這些政治外交層面上的內容看似不夠刺激,但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中美兩國關系的基礎,而在這一系列基礎被佩洛西破壞的情況下,中美雙方在軍事領域采取的行動所蘊含的內在邏輯也就發生了變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