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軍評:持續3個月的扎波羅熱大反攻,到底打出什么名堂
北約的行為有一種“賭徒心態”——好比一個在賭場賺過錢的賭徒,他手氣不順的時候可能還會有1000塊錢的本錢,但是只要他想贏,那么他就會把自己的本錢分成十份,每一次下注出100塊,每次下注出100塊,直到輸光為止。[全文]
-
一周軍評:這部主題片,不再“藏著掖著”我們的歷史重任
《逐夢》觀感上最強烈的部分,就是該主題片對于我們祖國統一目標的明確重申。隨著軍事斗爭準備在國內外一系列因素下的被迫加速,我們也沒必要繼續藏著掖著我們的擔負在肩上的“歷史重任”。[全文]
-
一周軍評:中俄海軍將如何加深合作?
不幸的是,戛然而止的俄烏合作、紹伊古時期的戰備投資傾斜、重點投資的水下戰略力量以及缺乏明確的項目管理,讓俄海軍在過去20年時間里舉步維艱,甚至還要抱著殘缺的蘇聯遺產維系海外利益。[全文]
-
一周軍評:扎波羅熱大反攻才剛剛開始
必須通知各位讀者一個事實:雖然烏軍沒有發布戰況和小視頻并不說明俄軍損失不大,俄軍防守中依然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這是由現代戰爭的火力發揚原理決定的。當下局勢依然緊張,希望各位為后續的俄軍退卻做好心理準備。[全文]
-
一周軍評:俄烏還能再打幾個巴赫穆特
筆者在去年9月的軍評中曾質問過一個問題:俄羅斯為了這場戰爭打算犧牲多少人?當時,筆者認為如果回答不好,俄方恐怕很難改善目前的戰場局勢。如今該問題已被那些揮舞黑旗的斯拉夫士兵回答了。巴赫穆特展示了俄軍的戰斗決心,但普里戈津的抱怨也說明一件事:這種傷亡是不可持續的。[全文]
-
一周軍評:臺軍的“最后法寶”,是靠動員兵對抗箱火營
一名自稱臺軍“海偵部一中隊”雷達一兵的士兵,在“靠北長官2023”PO文指稱,臺軍對外發布的“共軍動態都是造假”,臺軍官兵松懈,無法掌握真實“敵情”,連“共艦”進入臺灣本島24海里內都掌握不到,如何能對解放軍嚴密監控。雖然臺當局很快辟謠,但也說明其發布信息的可信度越來越低。[全文]
-
一周軍評:用斗爭求團結的伊朗,接下來怎么走?
伊朗是一個工業國,工業國的特點就是只要有平臺就能改進出越來越先進的型號。蘇-35戰機只是一個開始,伊朗獲得的整系統、關鍵子系統也會越來越多。隨著伊朗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彌補了??哲娖脚_上的短板,未來將在中東地區擁有越來越大的軍事話語權。[全文]
-
一周軍評:俄羅斯會在烏克蘭發動周年攻勢嗎?
俄軍在經歷2022年最后一個季度的被動以后,終于開始轉守為攻,烏克蘭戰場的新形勢也朝著不利于烏克蘭的方向發展。在俄軍近期啃下多個烏軍據點以后,不管是烏方還是西方都發出了“俄軍將要全面發動大反攻”的輿論聲勢,大有一種“去年2·24重演”的陣仗。[全文]
-
一周軍評:人民軍隊的辭舊迎新
今年是農歷新年前的最后一周,辭舊迎新之際全軍各個單位也紛紛按照慣例登上軍事報道向全國人民拜年,而其中一些部隊在裝備和編制上的變化能讓我們看見人民軍隊在過去一年經歷的新一輪變革。與此同時在依舊激烈的俄烏戰場,俄軍在經歷一個季度的被動以后終于開始轉守為攻。[全文]
-
一周軍評:2022年,美國軍火商賺了多少錢?
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總額高達8580億美元的國防授權法案,比去年更是高出了780億美元——換言之,僅僅比去年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美國今年援烏裝備總價格的兩倍還多。根據美軍軍費經驗比例,這其中至少一半的錢將落入軍工復合體之手。[全文]
-
一周軍評:土耳其的航空大國夢能實現嗎?
本周,土耳其航空工業“異軍突起”,展示了一種五代機原型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與此同時,凜冬終于降臨在俄烏殘酷的戰場上,在這個寒冷的12月,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將試圖耗盡對方的最后一滴血。[全文]
-
一周軍評:航展歸來話勝戰
本周,震撼人心的第14屆中國航展在珠海成功舉辦。包括各型大型無人機在內,人民空軍展示了近年來航空兵部隊裝備建設的幾乎所有成果。同時,俄軍在赫爾松地區宣布撤退以后“光速”完成撤退,讓大家對于俄烏戰場有了新的判斷。[全文]
-
一周軍評:美連出三份國防文件,想打破戰略核均勢?
從這份充斥霸權主義用詞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我們可以窺見美國霸權主義者焦慮的內心。美國認識到了中美戰略核力量將走向均勢的事實,因此不得不將霸權寄托在戰術核武器的優勢上。這是一種較為純粹的核訛詐,但美國人似乎忘了,全世界最有資格說不怕核訛詐的人,就是我們中國人民。[全文]
-
一周軍評:伊朗人的新銳武器庫,再次證明獨立自主的重要性
伊朗早就證實擁有了年產數百枚導彈的工業能力。在中東戰局的高峰期2020年,光是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就發射了273枚彈道導彈——其中絕大部分是伊朗“征服者”系列彈道導彈改進而來??紤]到同年伊朗還向本國和哈馬斯等武裝力量交付彈道導彈,說明伊朗光是2020年就生產了至少400枚彈道導彈。[全文]
-
一周軍評:烏克蘭赫爾松大反攻,打的是政治仗?
烏軍策劃的“赫爾松大反攻”遭遇了軍事上的失敗,但這仗卻是烏克蘭乃至北約集團不得不打的一場“政治仗”。無論反攻結果如何,本輪赫爾松攻勢都將讓烏克蘭和北約集團再次審視自己“繼續戰爭”的意愿和能力。[全文]
-
一周軍評:新常態背后,離不開解放軍的新能力
臺灣問題的走向,取決于太平洋大兩岸勢力的對比,而我軍每年大量入列的并生成戰斗力的新裝備是促使美國人焦慮,不惜撕破戰略互信來加速臺海局勢的根本原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