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小院高墻”政策起作用了嗎?
我們對實體清單上的幾十家企業做了調研,結果是三分之一的企業受影響嚴重,三分之一通過措施規避了影響,其余三分之一并沒有實質性影響。[全文]
-
世界在變,但中國世界工廠的中心地位不會變
我們是被逼的,或者說由于脫鉤斷鏈給國產芯片創造了一個發展機會。一旦國產芯片起來之后,就會形成一個勢頭,企業就一直會用下去,因為使用新的國產芯片,企業要做很多配套方面的改變,他們已經付出了這個成本,就不愿意再回去買進口的了。[全文]
-
這里我要批評一下美國人,你們太“浪漫”了
我們目前的制度體系,從改革開放算起也至少已經運轉40年了。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過去40年中國是如此成功。中國共產黨為全世界做了一件好事,我認為美國人沒有足夠重視這一點。[全文]
-
每多讀一年書收入提高10%,“孔乙己長衫”真的是束縛嗎?
我們的企業現在都急功近利,普遍要求實習經歷,恨不得大學生來了之后就上手能用了。這樣就把壓力往下層層傳遞,搞得學生只好再去讀研。[全文]
-
有本成功預測美國危機的書,徹底打破我的歷史觀
書中還推測說,美國從2005年到2025年的這個小周期將以什么方式結束?要么是內戰,要么是跟外敵打一仗,然后再創造一個新歷史。這本書把我關于歷史線性進步,尤其是直線式進步的觀念徹底打破……[全文]
-
中國創新不必走美國老路,也可以學學日本和德國
我們有適合從0到1創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蘇州都有潛力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但是絕大多數地方還是做從1到N的創新。即便整個世界都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也還是要有人生產鋼鐵、輪船,這是我們的優勢,不應該丟掉。[全文]
-
制度沒變,為什么民企感受不到溫暖?
民營企業最后“理性”思考的結果,就是引進國有資本尋求政策保護。所以,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是雙向的。一方面民營資本在進入國企,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希望引入國營資本,戴上“紅帽子”,這值得深思。中國經濟要想發展,民營企業必須大力發展。我覺得這個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全文]
-
北大農村學生越來越少,教育如何促進階層流動?
當前社會的人如果不通過接受教育的途徑,基本不可能從一個階層上升到另一個階層。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支撐教育的資源都會影響下一代。這就需要社會和政府來為他們做一些事情。但是現在的政策沒有做到把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還是完全以成績為分配標準。[全文]
-
共同富裕離不開教育公平,城鄉差距亟需縮小
現在的北大學生中,父母雙方都是農民的比例已經非常低。我每次上大課時都要做個小調查,滿足上述條件的學生占比在1%~2%。當然,這限于我教學的班級,可能有標本偏差。然而在我上學的20世紀80年代,這一占比能達到1/3。[全文]
-
老百姓對疫情還有恐懼心理,政府要負起責任來
還是鼓勵大家堅持住,不要倒在黎明之前。相信2023年中國經濟一定會向好,做企業的不要在悲觀情緒中退卻了,要堅持到2023年春暖花開時。普通人當下最重要的事是做好疫情防護,順利渡過這第一波比較猛烈的疫情。[全文]
-
我為什么主張給老百姓發錢?
為什么政府更愿意去搞投資,而不是發錢給老百姓消費?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造高鐵最終目的是為了老百姓出行更方便,這其實就是一種公共用品消費的升級,那么發錢給老百姓直接消費為什么不行?[全文]
-
低端產業轉移到東南亞,但有一項不會
越南替代中國,這完全是一個神話,是不可能發生的。我今天剛看了一下數據,越南的出口量大概是3600億美元,中國2021年的出口量已經3.3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了6萬億美元。[全文]
-
中國經濟的韌性
事實上,中國非但沒有跟世界脫鉤,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反而在增加。很多人擔心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但我并沒有看到沖突對中國有多大影響。歐洲想要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只能多挖煤,但挖煤不可持續,因為氣候變化是歐洲最重要的一個議題,下一步必須多用太陽能、風能。設備從哪來?中國。[全文]
-
同意取消預售制,但有兩個條件
取消預售制不應該一蹴而就,更不能以國家的強力政策,比如說“三條紅線”來卡,而是應該給房地產企業和銀行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這個時間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銀行和房地產企業要配合起來才能做到。[全文]
-
下半年經濟,如何強勢反彈?
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什么快速放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奧密克戎的影響,二是房地產行業的沖擊。如果下半年能在這兩方面有所行動,全年經濟增速達到5.5%的目標仍是可期的。[全文]
-
重啟國內消費,應該給低收入群體直接發現金
政府應該給低收入群體直接發現金,那些受到疫情影響、收入降低、失去了工作的人也可以直接發現金,這些錢限定用途,并且限定在一定時期內消費,這樣大家會很快把錢花掉,消費就能立即啟動起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