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一點,可以先‘凍結沖突’再想辦法解決”
雙方對進行實質性談判都設置了前提,并且目前來看,彼此均無法接受對方開出的條件。上月底,澤連斯基在講話中明確反對任何“凍結沖突”的和平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政治解決沖突是否還有希望,如何打破僵局? [全文]
-
4月中國經濟成績單怎么樣?
今年以來,16-24歲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且逐月攀升,1—4月分別為17.3%、18.1%、19.6%、20.4%。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全文]
-
重大利好!東北翻身迎來新機遇?
過去這種論調對俄羅斯人的影響很大,每次中俄的走近,俄羅斯內部有些人就會拿這種論調說事,導致過去中俄兩國走近相對緩慢。[全文]
-
美國政商學界人士紛紛訪華,什么信號?
兩會之后,美國政商學界人士紛紛訪華,這是一種怎樣的信號?中美政商學界人士的你來我往對于中美關系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他們在觀察中國時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中美關系走向又將如何?[全文]
-
三天出訪,兩份《聲明》,什么信號?
中俄兩份《聲明》有哪些重點?未來中俄關系將進入一個怎樣的階段?如何結束烏克蘭危機?中方在化解俄烏沖突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全文]
-
深度解讀!李強總理首場記者會,釋放哪些信號?
在近90分鐘的時間里,李強總理共回答了中外媒體的10個問題。觀察者網注意到,獲得提問機會的10家媒體當中,有4家大陸媒體、2家港臺媒體和4家外媒??偫淼幕卮鹩心男┲攸c,又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全文]
-
很多行業,不能數字化轉型就要掉隊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對于行業、市場的監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變。過去對傳統行業的監管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政策,但數字經濟的邏輯和傳統經濟不同,從“贏者通吃”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全文]
-
消費投資哪個重要?這有個“一石幾鳥”的方案
中長期增長一定是靠投資、靠創新,而不是簡單靠消費。但經濟循環的動態平衡一定要通過收入分配政策、通過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來使收入分配所形成的消費能力與供給能力相匹配。原理很簡單,但大家爭得天昏地暗,非要強調哪一個很重要,實際上動態平衡是關鍵。[全文]
-
美激進加息暴露體系缺陷,人民幣國際化有新機遇
去年,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以金融市場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金融沖擊為主,今年除了金融沖擊以外,還有可能因為美聯儲緊縮帶來美國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從而導致中國外需減弱。金融加實體經濟的雙重沖擊會給我們帶來比較大的挑戰。[全文]
-
提振消費,如何讓老百姓掙到錢敢花錢
目前擴大消費的瓶頸在于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不足,可支配收入或者即期購買力水平較低。換句話說就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率高,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率低。因此,實現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反彈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的消費。[全文]
-
不被“卡脖子”,中國必須打造自己的產業鏈
這一次西方發明了“萎脹”這個詞語,意味著未來的形勢可能很嚴峻,造成的影響可能會超過上次的十多年“滯脹”。[全文]
-
賈康談財政加力提效及地方債、房地產稅
地方政府希望出政績,不能說不好,但僅局限于政績的考慮,不惜以隱性債這種非規范方式來籌集風險資金,就會重演“潛規則”強制替代“明規則”的“悲劇”。[全文]
-
全球貿易縮水,我們不能光想著搶份額
我們是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后這些貿易伙伴可能越來越多會和我們有貿易逆差:我們買他們的東西,跟他們分享我們市場奶酪。并且,我們給他們分享的市場份額要大于我們從他們那里拿走的訂單或者說蛋糕。[全文]
-
錯過了“鐵公基”、房地產的,抓緊往這兒看
很多不了解“三農”的人往往一上來就問“農業有什么搞頭”。當然沒搞頭,誰讓你搞農業了,我說的是鄉村振興,誰跟你說農業是投資領域?不能再用舊觀念來看待新形勢,否則就會吃虧。所以,說清楚了,現在要投的第三資產池,可不是勸你投農業,不能理解錯了。[全文]
-
2023年中國房地產怎么走?
疫情陰影正在淡去,全國兩會隨著初春回暖的節奏向我們走來,觀察者網推出“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系列視頻訪談,邀請十余位著名經濟學家,從房地產、數字經濟、穩投資、促消費等諸多領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國經濟。[全文]
-
15輪才投出佩洛西“接班人”,共和黨在撕什么?
當前的怪相,可以理解為傳統政治的退化,或者說是權力生成機制的退化。從長遠看,現行的兩黨制將愈發難以維系。放眼未來一二十年,民主黨內的‘進步派’與正統自由派,共和黨內的新保派、福音派、茶黨等勢力,都有可能重組為更多的政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