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經:供銷社對中國農業的作用,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經】
最近幾天供銷社話題忽然火熱起來。供銷社是什么規模?它是干什么的?恢復重建供銷社是要做什么?雖然人們肯定聽說過這個詞,但相信許多人都是稀里糊涂的,也確實容易混淆。
一、中國農業規模
供銷社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其規模,大得出乎許多人的預料。人們忽然發現中國經濟里居然有這么一個低調的寵然大物,一下產生了興趣。
如果對中國經濟構成較為熟悉,對供銷社系統銷售額的規模應該不意外。中國的農業GDP總量在全球是遙遙領先的,連人均農業GDP在主要大國里都是最高的!2021年中國第一產業占GDP比例只有7.3%,容易讓人忽視其規模,以為主要功能是養活人。實際中國農業絕對規模非常大,在世界上很特殊。
2018年,中國農業GDP達到9782億美元,是美國的約6倍,在所有分項里領先最多。輿論經常說的房地產GDP,中國反而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多點。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世界農業GDP排前三的是中國、印度、美國。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農業GDP在90年代以前和印度美國差不多(美國1997年前無數據,但是變動不大),90年代中期才開始甩開二者。而印度從2007年開始農業GDP大幅超過美國。2021年印度農業GDP是美國2020年農業GDP的2.4倍,而中國又正好是印度的約2.4倍。
2021年世界農業GDP總量排名,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各國農業GDP總量排名和人口數量高度相關,人口前四也是農業GDP前四。有些出乎預料的是,中國人均農業GDP也是主要大國里最高的,只是比農業資源優勢極為突出的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低一些,和特色農業極強的荷蘭相當。北歐國家人口少農業資源豐富人均很高,挪威的人均農業GDP有1400美元,芬蘭1200美元,冰島2500美元但人太少。新西蘭人均農業GDP2350美元,也有512萬人,算是人均農業GDP世界最強。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一個中國農業發展的脈絡,不能錯誤地以為,改革開放之初農業搞了家庭承包制改革以后,大的故事就結束了。實際上中國農業在新世紀繼續有大發展,從總量來說甚至是主要的發展階段。2021年農業GDP總量相比2000年的1778億美元,翻了驚人的7.2倍,而1993年農業GDP總量859億美元相比1978年的414億只是2倍,雖然匯率的因素影響很大,但是農業相關的生活水平從溫飽到小康確實是新世紀才實現的。從人均GDP意義來說,農業在眾多產業中率先沖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關于中國農業,起碼要有兩個認知。第一,中國農業是高增長領域,雖然在新世紀比GDP總量(翻十倍)的增長稍低,但也是相當高的,世界罕見。第二,中國農業并不落后,人均農業GDP都來到了世界最前列,有很多基于國情的先進生產技術。關注中央農業頻道就會發現,很多農業生產技術相關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農業高增長的來源主要是技術進步。同樣是黑土地帶,黑龍江生產的糧食超過了烏克蘭,以俄羅斯14%的耕地產出了俄糧食總產量的60%。
人們只是被動享受這個增長的成果,也確實感覺中國人吃喝在全球算是不錯的,甚至有“西瓜自由”之類的“世界最強感”。對于農業GDP是如何實現的,就不太清楚了。因為大多數人居住在城市里,離農田很遠,農業也并不是很引人關注的產業,沒太多新聞效應。
工商業領域人們用了產品,就會關注生產的公司。優秀的公司很快就會全國知名,因為這是互相促進的,廣告營銷必不可少。但農業產品較為特殊,人們只是關注“大類”,是大米、豬肉還是黃瓜,對產地也關注,地方上會宣傳特色產品,如贛南臍橙。但是農產品背后的公司就不太清楚了,怎么生產流通的不關心,只知道最后是到了超市、菜場。農產品呈現的形態,和生產者不太好建立連接。一個公司生產了一條魚,那魚身上長不出公司的名字。
二、供銷社的規模與存在感
供銷社就是農業領域被忽視的典型,以至于它2021年全系統銷售額高達6.26萬億(同比增長18.9%也是高增長),許多人卻本能地以為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名詞,只有老印象了。
供銷社系統在多個領域都是巨大的存在,但人們多半不清楚?;?、棉花、糧儲、聯鎖超市等具體領域說出來以后,人們其實也有點了解,只是串不到一起。
全國供銷總社下面有多家企業,旗下有好幾家響當當的國字號企業集團。中農集團、中棉集團,都是行業內領先的大集團,也是供銷總社旗下企業。所以供銷社是有點離奇,旗下企業聽上去反而名聲更響亮。
中農集團化肥年銷量約2000萬噸,占市場的四分之一多,行業第一。中棉集團也是行業第一,市場份額超五分之一,全國棉花約90%是在新疆生產,中棉集團對新疆十分關鍵。中再資源、中農批、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糧儲,這些企業與業務,供銷社都有很大影響力。全系統超6萬億銷售額,看這些企業集團就知道了,不是忽然跑出來的。
至于說這些企業控制的七八家A股上市公司,永新股份、中再資環、天鵝股份等等,因為市值都不太大,反而不能說明供銷總社的實力。
部分群眾在生活中能直接認識的,可能是總社旗下的農產品電商、直營聯鎖超市,因為是面對終端消費者打出了供銷社的名號。但因為友商實力強大,供銷社在這些“通用”行業里反而名氣一般,影響了在大眾認知中的存在感。
如“供銷e家”成立于2015年5月28日,由中國供銷集團出資成立,注冊資本36.05億元。這個電商味道濃厚的企業,是供銷社適應新時代推出的,號稱要打造“農村電子商務國家隊”。2017年中國供銷集團公司董事長楊建平表示,未來在農村電子商務的市場格局中,供銷e家“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在電商領域,供銷社占的份額還不大,難以與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知名公司相比,知名度有限。
有點奇怪的是,主流手機應用商店里沒有“供銷e家”的APP。它家的手機APP曾經有過,但應該是放棄不支持了。供銷e家是支持網上購物的,用的是PC網頁版(www.gxyj.com),到上面注冊購物,選擇商品放入購物車,主流支付也支持,快遞外包了。用上去和別的購物網站差不多,但不是一搜什么都有的大平臺,而是自己有一套體系內的規劃。
如網站重點推的是“832扶貧平臺”,還有“地方特色館”。地方特色館只有22個省有,東部發達地區的省市沒開,832指的是22個省832個脫貧地區。
在832扶貧平臺上,陜西和湖北活動開展得較好,每日采購與銷售在700-1200萬元之間。按上圖估計,平臺每年的GMV(商品交易總額)不是太高,在百億的規模,新聞中2021年銷售額是115億元。這個量只相當于頭部主播一場活動的銷售額,主要還是支持扶貧的政策意圖更多,并不追求市場份額。
共享e家線下門店體系是有的,在上海就有15家門店。許多人就是通過這些門店了解供銷社的,但因為門店不是太多,單店也不太大,如果只憑印象,可能會誤解供銷社的實力。
應該說,供銷社系統通過線上電商或者新型線下門店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嘗試,還在發展早期,知名度也不是太高,不是其主要業務。
供銷社面向公眾的接口規模不大,實際業務卻非常龐大。這是一些國企集團系統的特色,規模龐大,但集中在一些專業領域,不引人關注。如中信、華潤、保利、招商幾個集團,雖然人們多半知道一些著名企業,對集團公司規模卻多半不了解。這些集團資產總額都在2萬億元以上,超過供銷社系統,其中招商集團資產超過10萬億。
但供銷社即使在國企系統里也是非常特殊的。在以前“統購統銷”的年代,供銷社眾多分支穿透全國農村城鄉基層,覆蓋極廣,工作人員端的也是人人羨慕的公家飯碗。歷史留下的印象經久不衰,“供銷社”的品牌形象并沒有隨著全系統銷售額的高漲而更新。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美國10月CPI同比上漲7.7%
2022-11-10 22:03 美國一夢 -
證監會:個人養老金賬戶和投資的相關準備工作已就緒
2022-11-10 18:07 養老與社保 -
奢侈品牌齊聚進博,為何紛紛強調“中國元素”?
2022-11-10 17:22 觀網財經-消費 -
剛花1億元買樓,“抖音第一網紅”又把騰訊告了?
2022-11-10 16:57 觀網財經-互聯網 -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深陷危機,比特幣暴跌
2022-11-10 16:19 觀網財經-金融 -
第五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735.2億美元 增長3.9%
2022-11-10 15:40 進博會 -
福布斯2022中國內地富豪榜出爐
2022-11-10 15:30 大公司 -
上海:全力打造產業規模最大的汽車產業集群
2022-11-10 13:12 觀網財經-汽車 -
從戰勝疫情到健康中國,科技是關鍵
2022-11-10 09:58 觀網財經-健康 -
美股全線大跌,“周四注定是市場巨震的一天”
2022-11-10 09:30 觀網財經-海外 -
“撿漏”華為,蘋果在華獲利超騰訊阿里總和
2022-11-09 21:42 觀網財經-科創 -
美國科技公司“過冬”,10月裁員近萬人
2022-11-09 21:28 觀網財經-海外 -
空客A321將在華總裝
2022-11-09 20:30 -
鄭州多家銀行出臺延期還貸政策
2022-11-09 20:15 觀網財經-房產 -
阿根廷人民幣清算行服務正式啟動
2022-11-09 19:28 人民幣國際化 -
2022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 企業家熱議數字經濟
2022-11-09 19:23 -
能不能只用國外產品1/7的錢,讓中國殘障人士擁有仿生手?
2022-11-09 19:04 觀網財經-科創 -
“寒氣”侵襲?TikTok削減營收目標至少20億美元
2022-11-09 18:11 觀網財經-海外 -
時隔三個月,又一輛理想ONE在高速上起火
2022-11-09 18:08 觀網財經-汽車 -
臺積電7nm產能利用率跌破5成,傳聯發科、AMD等大砍單
2022-11-09 17:31 觀網財經-科創
相關推薦 -
王毅同沙利文舉行多輪會晤 評論 34“一帶一路”十周年:從倡議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評論 19“如果我說那些話,早就在華盛頓被絞死了” 評論 152又一批109名緬北電詐嫌犯移交我方!累計已達1482人 評論 223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再添利器!兩艘風電運維母船下水 評論 108最新聞 Hot
-
越南總理:歡迎華為深度參與數字化進程
-
美國的算盤打不響?“大多數IPEF成員國對華貿易依賴提升”
-
法外長稱馬克龍獲邀,摩洛哥:沒安排
-
近20家軍工企業游說美政府:想領先中國,還得加錢
-
“英國已邀請中國”,但只許參加一半?!
-
中柬發表聯合公報
-
馬克龍稱法大使被“扣為人質”:只能吃軍糧
-
開曼群島將首次在新加坡設辦事處,和中國人有關?
-
普京: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
英國急了?正式將瓦格納歸為“恐怖組織”
-
“消失”多日后,他現身非洲?
-
NASA發布UFO報告,影射中俄?
-
對電動車電池的中國關鍵原料,歐盟也有“想法”
-
反復炒作“退役飛行員訓練中國人”,澳大利亞搞了個大動作
-
英法德“維持制裁”,伊朗:將報復
-
“俄戰機飛行員誤解指令,差點擊落英偵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