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臺北故宮無凡品,院長除外
最后更新: 2022-11-15 13:40:10【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只是一般古物……”?臺北故宮摔了三件館藏文物還涉嫌隱匿消息,引起輿論痛批,院長吳密察卻以輕描淡寫的態度面對質疑。
媒體逼問院長吳密察,3件古物價值25億元(臺幣)是否正確?吳院長表示“絕對遠遠低于你剛才說的數字”,但未敢給出院方的價值評估。
臺北故宮則發出官方聲明,3件瓷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暫行分級列為一般古物云云,一方面讓痛心者更痛,另一方面也給了親綠輿論一個淡化事態的借口,暗諷社會反應過度。
臺北故宮近期損毀的三件文物(圖源:Taiwan News)
讓我們厘清楚問題之所在:臺北故宮是誰的故宮?誰才能管理好故宮?
10年前,北京故宮也因為發生多次弊端而引起公眾質疑,失竊門、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和屏風門、錯字門、會所門、封口門所暴露出來的管理問題,讓專家紛紛呼吁引入“外部監督委員會”解決問題。當時,大陸社會便在檢討“故宮是誰的故宮,誰又能管理好故宮”。
臺北故宮的問題又比北京故宮更為復雜嚴峻。簡單來說,北京故宮至少不會出現“恨國院長”,臺北故宮現在卻落到“臺獨院長”手里。就博物館的基本定位來看,這是“文化守護者”與“文物保管人”的巨大差異。
文化守護者,自帶神圣職責;文物保管人,則是守墓人。主要的差距在于情感,前者當文物是民族之瑰寶,后者自視為第三方保管人,姿態兩異,情感落差決定了對文物的不同詮釋和管理,也決定了文物的不同命運。
首先從文物的價值說起。
是文物,或只是“一般般”?
談歷史文物的價值,至少牽涉三種面向:其一,市場價值;其二,法律價值;其三,情感價值。
原則上,臺北故宮并沒有說謊,“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款 暗龍白里小黃瓷碗”,“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三件摔碎的文物,在法律上皆屬“暫定的一般古物”。為何是“暫定”?因為臺北故宮約70萬件古物的鑒定審查工作至今未完成,此三寶仍在鑒審中,故暫時以此歸類之。
我們泛稱為“文物”的文物,在(臺灣)法律上依珍貴稀有價值給予三種分級:文物,重要古物,一般古物。這便是法律規范的價值。
在行家心中,臺北故宮的三寶是“范寬 谿山行旅圖”、“郭熙 早春圖”和“李唐 萬壑松風圖”,均屬法定的文物等級;民眾偏愛的三寶為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其中僅毛公鼎為文物等級,其余兩者是法定的“重要古物”等級。
萬壑松風圖(圖源:Wikiart)
以上三種分類,總歸屬于官方定義的“文化資產”,目前為止,臺北故宮的“文化資產”總數為1042件:文物267件,重要古物775件,一般古物0件,加總僅占故宮館藏文物的0.15%。比例這么低,是因為館藏數量太龐大,界定工作不免拖沓。
換言之,即便摔壞的三寶屬于“暫定的一般古物”,亦屬“極少數的文化資產”。在一般認知下視為文物,庶幾近矣,無論怎么看,也絕非吳密察企圖混淆認知的“一般般之凡品”。
若在文物上寄托了民族情感,就不會拿“法律價值”來混淆視聽、敷衍塘塞。吳密察的這種態度是守墓人的態度,因為同樣邏輯,若“翠玉白菜”摔壞了,也可淡化為“只是重要古物壞了,不是文物”。
粉身碎骨的三寶,除了被政治性掉價成“凡品”外,其“市場價值”也被隱藏。
媒體逼問吳密察的“市場價值”,即在拍賣市場上同等級古物流通的價格。摔壞的古物,市場價格當然就會下滑,再怎么修復,都無法回歸原價,且可能影響其古物地位。而此三寶,從未展示,不曾鑒價,亦無保險,肇事者與管理高層也全無法律責任。
那行政責任呢?2名涉事職員一大過,院長吳密察則是“頭過身就過”,輿論降溫就自然沒事了,好官我自為之。這種大事化小的結果,形同否定了民眾對故宮與文物的“情感價值”。
情感價值還不僅針對文物,“臺北故宮”這塊招牌也是價值非凡,它的曲折歷史已是傳奇,內藏一箱箱顛沛流離的國魂。
自1933年起,這批文物歷經五次大遷移,終于在1949年落腳臺灣。1961-1962年,蔣介石將部分文物由美軍軍艦運往華盛頓等五個城市展覽,1個月后,“時代雜志”感嘆——東方文化的主流與中心原來不在日本,而在中國。
部分大陸民眾特別不諒解國民黨“竊走”了文物,但也請別忘記,蔣家、老國民黨與隨蔣來臺的大陸精英,可不是“守墓人”,而是文化守護者,不能僅用政治眼光看臺北故宮的身世。
雖不能強求大陸民眾理解,但臺灣社會就還是有一群人,特別感念那些歷經千辛萬苦,護寶有功的前人們,其前往故宮游覽的心態仍是純粹的民族自豪。
然后,我們談談意識型態掛帥的守墓人。
守墓人的外行,與意識形態掛帥
博物館的工作是保存與發展,一方面保存看得見的文物與看不見的情感,另一方面與時俱進地展示館藏、精進管理制度,以免與社會脫節,也避免流于窠臼的僵化管理阻礙博物館發展。而對于兩岸故宮這樣的世界級博物館而言,保存又重于發展。
臺北故宮是誰的故宮?首先當然是“中國的故宮”,其次才是“人類的故宮”。從文化守護者的眼光來看,就得按此順序看待祖先遺產,故宮博物院的任務主要是保存“我們的”文化,附帶保存“大家的”文明資產。
綠營執政后,臺北故宮高層定位此館是“人類的故宮”,一方面規避“竊占他國文物”的問題,另一方面則以“與時俱進”為借口,抽離館藏的民族情感。
砸壞三寶事件曝光后,臺灣部分輿論痛心疾首之余,主張將文物全數歸還給大陸,為求全,不惜割舍。但蘇貞昌辯稱“人類遺產沒有歸還問題”,呈現的就是臺北故宮的“新定位”。
現任院長吳密察,臺大歷史系學士、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專業”是臺灣史,在“臺獨”史觀教科書、“反課綱”微調和太陽花運動中,都有角色,被視為是“文化臺獨”的推手之一。
前任院長陳其南,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專業”是臺灣史,任職臺北故宮院長后推動“故宮臺灣化”,也是“文化臺獨”的推手之一。
臺北故宮院現任院長吳密察(左)和前任院長陳其南
標簽 臺北故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嘯云 
-
“尷尬指數直逼《逐夢演藝圈》”,這部電影撤檔了…
2022-11-10 17:09 -
受賄3.52億,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劉國強一審被判死緩
2022-11-08 19:36 廉政風暴 -
“好幾千萬的文物,就一個記大過?”
2022-11-05 11:09 -
跳出西方邏輯,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中華
2022-11-04 18:51 -
鄭州航空港區:11月2日12時起實行7天全域靜態管理
2022-11-02 13:00 抗疫進行時 -
國家衛健委:昨新增本土479+2220
2022-10-31 09:06 抗疫進行時 -
8848.86米,是他的電腦開機密碼
2022-10-24 11:10 中國這十年 -
中國建筑找出路,為什么要反思西方的“現代性”?
2022-10-06 08:44 文化 -
一夜之間,青島著名地標“石老人”坍塌
2022-10-03 15:55 -
2022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3日起陸續揭曉
2022-10-02 15:22 -
國家文物局:距今百萬年頭骨化石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
2022-09-28 10:28 考古 -
國家衛健委:昨日新增本土119+625
2022-09-28 09:09 抗疫進行時 -
教育部答復“降低英語教學比重建議”
2022-09-24 21:33 中西教育 -
“沒頭腦”和“不高興”之父任溶溶去世,享年100歲
2022-09-22 11:45 -
“這一幕在我心里可以封神了”
2022-09-20 22:40 -
2.2分“神劇”橫空出世,“油膩”背后問題出在哪?
2022-09-16 19:00 -
“狼群”出征海外,國產片金字招牌還靈嗎?
2022-09-14 16:02 中國電影 -
這種變化,與其說是中國的悲哀,不如說是日本的不幸
2022-09-11 09:00 -
云南省體育局原局長洪正華被雙開:打探、竊取檢舉控告材料
2022-09-09 10:17 廉政風暴 -
《壯志凌云2》老瓶裝老酒,“主旋律”影視的成功密碼是什么?
2022-09-02 18:51
相關推薦 -
王毅同沙利文舉行多輪會晤 評論 34“一帶一路”十周年:從倡議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評論 19“如果我說那些話,早就在華盛頓被絞死了” 評論 152又一批109名緬北電詐嫌犯移交我方!累計已達1482人 評論 223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再添利器!兩艘風電運維母船下水 評論 108最新聞 Hot
-
越南總理:歡迎華為深度參與數字化進程
-
美國的算盤打不響?“大多數IPEF成員國對華貿易依賴提升”
-
法外長稱馬克龍獲邀,摩洛哥:沒安排
-
近20家軍工企業游說美政府:想領先中國,還得加錢
-
“英國已邀請中國”,但只許參加一半?!
-
中柬發表聯合公報
-
馬克龍稱法大使被“扣為人質”:只能吃軍糧
-
開曼群島將首次在新加坡設辦事處,和中國人有關?
-
普京: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
英國急了?正式將瓦格納歸為“恐怖組織”
-
“消失”多日后,他現身非洲?
-
NASA發布UFO報告,影射中俄?
-
對電動車電池的中國關鍵原料,歐盟也有“想法”
-
反復炒作“退役飛行員訓練中國人”,澳大利亞搞了個大動作
-
英法德“維持制裁”,伊朗:將報復
-
“俄戰機飛行員誤解指令,差點擊落英偵察機”
-